欢迎访问完美电竞! 主营:拉力试验机,拉力测试机,材料试验机,拉力机,万能材料试验机以及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等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从贵州村超到大航天计划百个案例谱写中国的“大地之歌”

时间: 2024-03-27 10:57:33 |   作者: 产品中心


  2024年3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指导,中国美术学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美丽中国建设研究院)主办的“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开幕。

  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学院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举办的大型学术展览,展览通过协作网络以“感知地理”作为方法,探测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00个美丽中国文化实践的生动案例,与地方政府提案、未来提案、现场工作坊、感知书展、案例文献库六大板块,共百余个遍布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一层环形放射状专厅的案例和实践者的故事,呈现出一个文献索引系统,指向和连接着一群人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导向广阔大地上经年累月的落地实践。

  在展厅现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展览总策划高世名介绍道,展览的主题来自诗人聂鲁达的《致中国大地之歌》。“1957年,聂鲁达在诗中激情宣告——‘中国人正在创造自己的大地’。六十多年后的这个展览可以说是对他的跨世纪回应——在新时代,以美丽中国的名义,中国人正在谱写自己的‘大地之歌’。”

  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倡导“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发展,需要人文、科技、艺术的跨界协作。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美丽中国,三年来,美丽中国研究院对全国范围内推动美丽中国社会创新的艺术文化实践进行了广泛调研,由此建立起“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编织起一张实践者网络。

  在案例调研和研究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聚集了一群投身美丽中国社会工程的“长期主义者”。这是一群兼具实践和创新精神且在各自领域富有远见的思想者,大家通过彼此分享和讨论,逐渐凝聚起了具有社会性、集群性、创造性、持久性的思想力量,且加强完善出一张跨学科、跨领域的思想者网络。

  与此同时,伴随着美丽中国年度展览、地方协作中心、主题书展等实践的开展,美丽中国研究院与社会各界的组织、机构及个人密切协作,自发地形成一个满足各方需求的协作网络,而由“实践者网络”“思想者网络”“协作网络”共同勾勒出一张规模宏大、交互通达且不断生长的美丽中国感知地图。

  本次展览以“感知地理”作为方法,结合世纪坛艺术中心的放射性展厅结构打造一个环状的、多层次的展陈空间,用经纬交织的地理坐标,定位实践现场。展场外环呈现出一百个美丽中国实践案例,外环内侧墙面上的大幅摄影以黄河、长江的流域和经济带为线索,呈现百姓家园建设的动人瞬间,而展场内的弧形长桌为地方政府提案、未来提案、现场工作坊的展区;内环为协作厅,展出感知地图、实践感知书展和案例文献库。

  高世名谈道:“展厅的空间存在限制,展览的时间有限,这个展厅你要把它理解为一个缩影,一个大地的缩影。因为这些藏在抽屉里、铺在展板上的案例,都可以让我们细细品读。它连通着许多的人长期的落地实践。”

  南都记者在展厅现场看到,“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由两条相互对照的文献线索组成,分别以代表性事件串联起美丽中国的发展脉络,以每一个实践者和团体提供的文本、物件、影像资料所形成的个体文献,汇聚出群体实践的叙事框架。

  本次一百个新入库的美丽中国实践案例,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修复到遗产保护,从社会美育到社群营造……展现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多维探索和多元实践:有开辟乡村振兴新范式,打造非遗美食足球多元一体新赛事的“贵州村超”;有打造新型聚落群,盘活城乡资源绘制城乡协同新画卷的“丁栅水乡SOHO”;有前瞻性研究成果的地方智库——山西科城带来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下的古建保护与文化传承”项目;也有开启中国国内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有从坚持“与造物游”,将艺术性注入科普工作的“东山山海艺术节”;到通过艺术智能装置来展开航天主题的科技反思、人文探索和知识传播的“大航天计划”,还有从坚持少数民族手工艺帮扶,与当地妇女的持续协作的“naze naze织物工作室”到积极做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跨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合作的“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例如,泥河沟村是位于陕西省的古老村庄,这个与黄河毗邻千年的乡村,曾因闭塞的地理位置,常年衰落。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设计师唐勇与何颂飞深入泥河沟村,他们优先改造村中有安全风险隐患且落后的基础设施,整个改造过程也让村民在体验传统保护的同时真切地感到生活的进步。不仅如此,枣缘营造还从始至终坚持拓展古枣园的文化功能,通过红枣文化的复兴让村民恢复历史感知与文化自信,以此来打造城市生活寻找“怀旧”的栖身之所——枣缘社会。枣缘营造通过品牌的打造,增加了初级产品红枣的附加值,它还试图以品牌吸引游客,并让真正的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故乡,这让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重返泥河沟村,而这些返乡的年轻人也在乡村中落得了一份归属感。枣缘营造涉及“美丽中国”的“人居环境”“推动共富”“本土唤醒”“因地制宜”“提质焕新”等关键词,该项目通过共同的回忆与情感,重塑村民文化自信,它使古枣园重新成为连接前人与后人的精神纽带,从而挽救了一个被遗忘的村落。

  “大航天计划”是中国美术学院依托上海航天(探维传媒)的项目实体,结合学院课题与项目制教学的协同创新项目,是打通科学背景下的天文、科技背景下的航天以及科幻背景下的想象,这三重关系的多元叙事计划。它试图在天文与航天的主题框架之下,构建出图、文、物、场、演、媒、事、业的总体叙事。目前,该项目制作可控的智能太空机器人或太空设备概念设计,并通过机器人或设备的运动、光学与声学“感知”能力对环境做出自主判断和反馈,完成模拟任务或表演。项目团队充分的利用智能化的装置和机器人技术,将科学数据转化为艺术表现形式,展现科技与艺术的深度结合,创作可交互的太空主题智能装置作品。不仅如此,参与该项目的学生还通过智能设备的设计与布局,掌握算法模型、AIGC工具,代码编写与硬件制作能力,完成智能设备应用场景的创作实践。此次展览展出了“大航天计划”的三件作品:《不周山》《希格斯场》和《驭光而行》。

  “无论在城还是乡,无论在市还是村,我们关心的是这些实践在当地是否是真正地为当地人解决了问题,给他们回馈了什么资源,更重要的是它是否是真正地激发了当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它有没改变人。”谈及这些案例的价值,高世名表示。

  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再度联合全球知识雷锋,策划“携手的未来”板块,与一群充满创新精神和想象力的同行者,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企业家、农民、工人、学生,在各自熟悉的领域里勾勒出未来轮廓之余,在一次次跨学科的交流组织中彼此启发,共同探索更多新的可能,共同为未来“美丽中国”献计献策。

  展览遴选案例的原则有三:第一,这些案例都以文化艺术为动因,如果说文化艺术的内核是创造力,那么创造力必须在真实的社会现场展开。第二,这些案例都具有相当的持续性,一方面唯有长期主义才是真实的、负责任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唯有可持续的才是科学的和现实的。第三,这些案例不只有美学品质,更要有伦理价值。

  有的提案关注教育话题:解红燕(大理,云朵幼儿园创始人)的“田野里的创新幼儿园”,聚焦乡村优质学前教育,基于乡村和田野的自然资源,让乡村幼儿园成为真正意义的“终身幼儿园”,让更多农村青少年受益;任钢、杨丹(北京电影学院MFA、全民家庭影像计划发起人)的“用家庭影像介入新时代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以家庭影像为切入点,将家庭教育、文化传承、科学技术创新有机结合,构建家庭教育家风素养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有的提案关注民生热点:温源(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的提案提出建立100个安全食品村,让普通中国农民能生产优于欧标的安全食品,利于生态可持续和农业农村发展;李煜(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的提案致力于推动胸痛中心的建设,通过医疗社区健康的发展,为民众提供预防、快速救治到康复的连贯服务;侯晓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处处都有微花园”,在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微更新更加关注小空间的更新与提升,让生活美学进去寻常百姓家。

  有的提案则关于建筑与生态保护:郑方(北京交通大学卓百教授,北京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总建筑师)积极探索迈向碳中和的未来建筑;刘学颂(北京零废弃循环利用产业促进会会长)以可持续美学赋能零废弃商业体,开展对系统构建、艺术表达到公众传播的综合探索。宋大昭(重庆江北飞地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理事长)的提案目标是科学修复太行山燕山生态,“带豹回家”,在修复生活环境的同时,探索山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尝试。

  有的提案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都凯(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针对城市发展中所容纳的自然空间的历史性保护提出思考,保护城市自然空间的历史性即为保护自然空间荒野状态(生态属性)的历史,是保护人与土地相处模式(生产属性)的历史;在李迪华(北京大学教授)参与式乡村振兴的提案中,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为对象,提出并实践“乡村更加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以人为核心,辅以市场思维,保存文化景观,将人才与财富向乡村聚集,助力美丽国土全域发展,洞察人和万物的生命基因;俞杭英(原子娱乐创始人、知名综艺制作人)在其青年艺术家爆改乡村实验真人秀的狂想计划中将乡村打造为实现梦想的舞台,通过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与创新想法进行乡村改造、策划并执行创意活动,以其美学创意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实现文化的复兴和生态的可持续。

  此外,美丽中国研究院携手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在本次展览前共同发起了2024“美丽中国案例”“美丽中国地方问题”的征集,以此来汇聚当下正在践行的优秀的美丽中国实践案例,并梳理实践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在展览过程中,还设有“地方问题征集专区”,吸引了来自全国近200个地方政府代表来交流学习,融入协作网络,构想美丽中国未来建设的实验场。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五场地方政府与实践者、思想者对于真实问题的研讨交流及“提案工作坊”活动,聚焦8个话题:社会营造与参与、生态与可持续、数字技术、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地域与品牌、零售与消费、农村与农业、教育与文化传承。本次讨论旨在逐步推动专业领域内优秀实践经验的分享和跨学科思考的碰撞,希望与“美丽中国地方问题”征集相结合,让专业智慧与地方需求直接对话,在实践层面应对切实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感知书展是围绕“美丽中国”的文化艺术实践及其实践者,收集与之相关的优秀出版物、写作文本及材料,组织形成的一次主题书展,书展邀请了长期关注美丽中国话题的相关出版机构和案例实践者联合推荐书籍。希冀与大众能够共同完成一本关于美丽中国的新书——一本承载着每一位美丽中国实践者的未来想象和真实行动的“实践感知之书”。

  A:三年前,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我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我其实想了好多年。很多人说题目太大了,应该叫“美丽乡村”,我觉得不是。“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当然之义。我们谈美丽中国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生态环境,是绿水青山。但实际上,美丽中国指向的是更好的中国。我们在一个更大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具有丰富性完整性,它的动力机制,其实是这样一种关系。中国美院作为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学科最齐全的美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我自己当院长,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它不是一个二级单位,它是整个中国美院的面子。为了它,我们实际上准备了很多。从2012年开始,我提出“以乡土为学院”。最初的目的是育人,为了人的培养。我们学艺术的人不能天天想着书斋画室里那点事儿,更不能天天想着拍卖行、博览会上那点事儿。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世界上,这一个国家、这片土地上,那99%不会去拍卖行、博览会的那些人,他们生活中的艺术是什么,他们生活中的审美如何建构起来,他们感性的价值如何被开发。这是我当时从艺术教育角度的思考。我们不是送文化下乡,而是要到乡土中去学习,这个乡土不只是农村,你的城市、你的故乡无论在哪里,都是你的乡土。说实话,今天,年轻的一代人对于“故乡”这个词已经不那么敏感,不那么切身和明确了。因为所有的地方都差不多,好像真正的原乡是网络。但是,如何给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养成一种现实感,养成一种社会的感知能力,这是我思考的出发点。这个工作我做了大约十年。然后,我们成立了美丽中国研究院。它的意思,乡土学院、美丽中国是一个双螺旋结构,一个是在世上培养人,一个是以人去应世,就能解决现实的问题,能够真正地赋能我们美丽中国的建设。

  因此,美丽中国也就不再只是生态环境可持续这样一些问题,它包含了我们的社会伦理、社区营造、社会美育,包含着城乡风貌的种种变迁,它包含着很多情感性的东西。所以说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人文之美、精神之美的总和。这是我们做美丽中国研究院和这样的展览希望去传达的。

  A:今年的展览增添了很多科技元素,艺术如何与技术力量结合共同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

  Q:科技、人文是双向汇通的,这既是中国美术学院办学的理念,同时又是在今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赋能城市更新、赋能地方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今年两会出来的热词:新质生产力。实际上,新质生产力在艺术领域,在艺术教育领域,同样重要。这些年我们从始至终在探索。在我们整个的展览之中,很多是看得见的科技,像《大航天计划》。这个计划大家别把它看得非常了不起,它更重要的是一个教育的计划。它的背后有一套工作的愿景,我们跟航天八所一起做,其实是希望唤起年轻一代对星空、对宇宙探索的激情,要建构起中国人自身的航天文化。咱们不可以只是通过NASA来获得我们关于宇宙的知识。这是我们正真看到的显性科技。还有一些隐性的,比如一种新的材料,看上去普普通通,但背后是有新的材料科学的推进。有些是遗传学方面的突破,一个种子的退化如何去克服。这些是正儿八经的生物科学技术。同样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从去年开始跟生态环境部、王金南院士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绿水青山,这是近些年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成就。但是,怎么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并不是说我把生态治好了就可以,生态不能成为现代化的代价,它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助力,发展的决定性的一环。这就回来“新质生产力”。我们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产业?这种生态产业不只是跟生态息息相关的文旅,当然文旅产业一定是依托于生态的,它对于生物多样性以及它自身产生的,从产品到体验到美学价值,这些都可能会转化成为一种新的产业的动能。这是我们大家都希望更多朋友参与进来,我们共同去探索的一个方向。

RECOMMENDED NEWS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