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电竞|新闻中心
时间: 2024-03-24 02:15:33 | 作者: 行业新闻
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党的百年华诞马上就要来临的历史节点,在“十四五”开局起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的关键时刻,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水平发展的意见出台实施、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关头,习再次亲临河南,为中原大省走好新征程指路领航。
对河南发展始终牵挂,格外关心。从2009年到2021年,先后五次到河南考察调研,三次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多次就河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中原这片沃土上,登高望远,擘画全局,念兹在兹,期许殷殷。的关怀厚爱,为我省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了自觉,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进一步明晰了方向,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注入了更充足的动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亿万中原儿女,把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推动河南改革发展的思路举措、生动实践、实际成效,坚持“两个高质量”,瞄准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这一目标,奋力走好新时代出彩之路。
站在郑州郑东新区CBD中心的千玺广场观光层俯瞰郑州全貌,一幢幢高层建筑挺拔在黄河嵩山之间,处处透着活力、时尚和“国际范儿”,随着视野延伸,仿若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渐次延展。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中西部首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对照习的期望要求,河南党员干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厚植优势,扬长补短,步入了极具跨越感的阶段。
看速度,两个“上台阶”。“十三五”时期经济总量先后迈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大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5万元,均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看结构,三个“历史性转变”。产业体系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城乡结构实现乡村型社会到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结构实现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中国谋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河南怎么干?河南省党政代表团一行“取经”沪苏浙、“问道”北京城,访企业、签项目、话合作,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精准把握“三新一高”。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观潮之后,更需投身大潮。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河南提出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这次全会出台了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并以此为标志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经济强省”的字样跃然纸上。
河南这样描绘经济强省的内涵:产业体系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居民收入高……跟随心中愿景,脚下自成风景,亿万中原儿女已昂首阔步在路上。
5月13日,习赴陶岔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并再次强调:“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学技术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2014年5月,在河南视察时指出,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
2019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地位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可以忽视和削弱,让“中国碗”多盛“河南粮”至关重要。
再过十来天,我省小麦将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收割期,夏粮是每年收获的头一茬粮食,对全年粮食生产而言,夺取夏粮丰收是关键一仗。眼下,正是促灌浆、增粒重的关键期。在基层农业部门工作近30年,商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祁勇这个农业战线上的“老兵”,对夏粮管理一天都不敢放松,春管没落下,病害提前防,旱了水浇地,良种抗倒伏,“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要再交丰收答卷。”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河南发挥好粮食生产优势,一方面,种好“原粮”,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总产量近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以上,稳住了老百姓的“米袋子”;另一方面,端上“餐桌”,强化粮食产业“三链同构”,新培育卫龙辣条、灵宝苹果、仲景香菇酱等一批驰名中外的农产品品牌。
破煤、装煤、运煤、支护……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二矿中控车间,远程操控系统通过5G信号,向地下百米的薄煤层开采工作面发出指令。
“郑煤机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套成套化智能综采设备投用,让我们煤矿人坐在地面采煤的梦想变成现实。”该集团二矿代理矿长郭明生说。
从“中国第一架”到“世界第一高”,再到“中国第一套”,郑煤机从来不满足于“追尾巴”“照镜子”的市场位次,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这也是河南以科学技术创新筑牢制造根基的缩影。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而对于当前的河南制造来说,没有核心技术的“破茧”,就没有高端制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化蝶”。
看清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河南实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做强做优6大战略支柱产业、培育壮大10大战略新兴产业链,开展两业融合试点,提升产业载体能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走“从链到圈”的进阶之路。
在速度经济时代,要想富,先修路。数字化的经济时代,如何把区位优势转为发展胜势?要想强,先上网。
专家通过“云视讯”平台对接医院,实施了远程会诊;“青豫直流”工程将西部清洁能源与中部负荷中心“连接”起来;中原大数据中心渐渐成为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万能“粮仓”,24小时给新经济补给“口粮”……在河南,诸多新基建最前沿的应用场景已经实现。
区位优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削弱,只能增强,这是河南历任主政者的共识。河南发挥市场规模优势,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两新一重”建设,在传统基建升级和新型基建布局两个方面协同发力,赋能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医疗等行业,进而撬动更大规模投资,有效产生经济新增量,形成正向循环。
“这是哪儿?是咱村吗?是咱村啊!”随着在外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创业,在西平县蔡寨回族乡蔡寨村,总能听到这样的自问自答。
过去,家乡无人、无业、无美,务工人员不想回、不能回、不愿回,渐渐地“家乡”变成了“故乡”,“乡恋”转成了“乡愁”。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郑渝高铁郑襄段开通运营,在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的报关员诸葛卫阳眼中,意味着“两城一家”的惬意生活。面对日益凸显的“城市病”,诸葛卫阳选择在南阳市区工作,待遇高,机会多;回邓州安家,守着父母,伴着山水。中原城市群推动交通一体化,高铁、城铁、地铁无缝衔接,让农民在“进城”与“留守”间有了新的选择方案。
“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城镇非流动人口约600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1/10,城镇化仍是我省未来发展的最大内需潜力和动能所在。河南抓住城与乡的融合,演绎郑洛“双城记”,描绘县域“百将图”,让都市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相得益彰,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动车组”。
“优”的内涵、“强”的本质、“好”的标准、“高”的指向——经济总量领跑中西部的河南以强烈的争先意识,力争“十四五”经济总量再迈上两个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国新增长极培育中实现更大跨越。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4月23日晚,在艺术家与观众的齐声高歌中,大型交响合唱《黄河入海》在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落下帷幕。
这场演出是刚刚收官的“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中的项目。从4月13日启幕到5月8日结束,包括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21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内的黄河文化月,不仅活动现场高潮迭起,还收获了40亿次的网络点击量。
根在河洛,客出大谷。4月16日,牡丹盛放之际,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正式开放,成为黄河文化又一根亲地标、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不管身在何方,无论国籍姓氏,华夏儿女血脉里都流淌着一条“黄河”。它是自然之河、生态之河,也是文化之河、精神之河。在整个黄河流域中,河南承东启西,是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
还是4月,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河南双槐树遗址、淮阳时庄遗址、伊川徐阳墓地入选,至此,河南入选历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已达49个,继续领跑全国。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说,这些考古新发现,一次次实证了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黄河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2019年11月,习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重要指示,让安阳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倍感自豪。近年来,殷墟洹北商城铸铜遗址、辛店遗址先后被发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说:“我们对殷墟遗址的范围、布局和文化序列的认识更加清晰。”
2020年11月,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开工,建成后将全面展示数以万计的甲骨文和其他出土文物,全方位展现灿烂的殷商文明,建成国内外领先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和保护基地。
选址郑州、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黄河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已经敲定;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引领性、标志性的重大文化项目渐次在中原大地铺开,厚重河南必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亲眼看到了‘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太震撼了!”“五一”长假,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参观的长春游客陈楠兴奋不已。
走进展馆,2000多件文物和展陈设计,都在尽可能“活化”展示二里头遗址60余年的考古成果,馆长王献本表示,博物馆要走近年轻观众,就要讲述大家看得见、听得懂的故事。
今年“五一”期间,河南博物院总参观人数达6.2万人次,郑州博物馆新馆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兼具古朴与潮范儿的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销量大增。龙门石窟“清明”“五一”假期连续两次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景区。
334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160个公共图书馆,205个公共文化馆,7个公共美术馆,241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5万多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截至“十三五”末,我省搭建起了从省、市到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场馆网络。从一票难求到为一座馆去一座城,反映了人们日渐增长的对美好精神文化的追求、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追捧。
在开封,3D、AR等新技术,让游客在大梁门遗址,一览北宋东京城的盛世繁华;在洛阳,游人身着汉服走进洛邑古城,手执毛笔,在宣纸上“龙飞凤舞”;在南阳,一棵月季、一株艾草做出大文章、做成大产业,成为百姓手中的“金枝玉叶”,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引擎……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农业,中原大地上,文化创意迸发、文化产业涌动、文化消费火热。人民群众在亲眼欣赏和亲身经历中感知灿烂历史、认同核心价值、提升文化自信。
中原文化频频出圈。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央视春晚、中秋晚会、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一系列“国”字号文化盛事接连“花落”中原大地,赢得喝彩,也带来思考:如何以此为契机,创造更加出彩的未来?
河南给出的答案是,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把准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用实干创造,以奋斗作答。只有把该做的事情做早、做实、做优,才能激发潜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从项目带动入手。“十四五”期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等陆续开工,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一条黄河文化旅游带正在成形。
从需求侧入手。不断找寻厚重民间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将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为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圣贤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注入现代业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伟大的时代呼唤更多文艺精品。5月16日,民族歌剧《银杏树下》首次亮相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向建党百年献礼。
中原大地这片热土留下了无数先烈的足迹和壮举,红色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十四五”期间,围绕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我省规划推出《黄河》《大河安澜》等一批具有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精品力作,唱响主旋律,聚合正能量,让精神文化产品不断迈上新台阶。
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正与大地共振、与时代同频,焕发出青春活力和强劲张力,让文化之光从历史照进现实,照亮未来。
在郑州、洛阳、开封、三门峡……纷至沓来的游客在河畔赏景、嬉戏,为大美黄河“点赞”。初夏的风轻拂,幸福的笑容倒映在波光里,把整条河都“感染”得很欢乐。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座谈会召开之地,河南在亲自谋划的治理和保护大江大河战略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河南“十四五”规划响亮提出,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走在前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久久为功,方有玉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黄河大战略布局定势,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绿色正在成为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最亮眼的“底色”。
黄河入中原,有711公里。黄河河南段,“入口”是三门峡,“出口”在濮阳。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声名远播,气象雄浑。2020年“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它经受住了近20年以来最大洪水的检验。
位于濮阳的渠村乡也有一座“守卫”华北平原的大型分洪闸。该闸共有56个泄洪孔,被誉为“亚洲第一大闸”,冲击小浪底的大水每当流到这儿早已变得驯服。数十年间,此闸静观黄河安澜,从未出手过一次,见证着黄河由害变治的千年梦想终于梦圆。
如今,河南沿黄各地统筹抓好调沙固堤安澜工程、健全防汛应急体系、湿地保护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及污染防治、河道滩区整治,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河南段)主体工程完工,黄河两岸501公里标准化堤防建成,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正有序推进。一项项水利工程建成投用,给黄河加上了一道道安全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
初夏时节,三门峡灵宝,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满眼苍翠,空山幽静,鸟鸣啾啾。
谁能想到,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小秦岭才刚恢复这般模样。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挖金潮”,曾将它“折腾”得精疲力尽,满身疮痍。
“不讲理由、不计代价”,五年多来,一场生态治理的风暴在小秦岭刮起。封堵坑口,清运矿渣,6万车土被拉上山,76万株苗木重新“安家”,治理恢复面积2032亩。“几十年的生态欠账,将要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还清了。”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欣慰地说。
不要黄金,要“绿金”。河南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如火如荼,南太行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加紧实施,全省上下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一体推进、积极构建大河大山大平原生态屏障系统。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河南深入实施“四水同治”,压实河湖长责任;统筹用好南水北调水、黄河水、引江济淮水和本地水资源,加快构建“一纵三横四域”的现代水网体系;同时,把黄河流域作为我省污染防治攻坚的主战场,探索出“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等行动,深入推动污染综合治理。
黄河沿岸,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种群“重现江湖”;太行山区,原麝、金钱豹、黄喉貂、西伯利亚狍等珍稀动物尽情撒欢……一时间,动物朋友们纷纷跑来为河南生态环境改善“站台”。
做好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元气满满,“精神头”十足。“十三五”末,河南污染防治攻坚战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PM2.5、PM10年均浓度累计下降幅度均超过30%,劣Ⅴ类水质国控断面动态清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国土绿化提质增量,沿黄生态廊道初具规模,各项环境指标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
绿色发展,考验取舍之道,倒逼产业做“加减法”。桐柏县,曾以“世界四大天然碱矿、桐柏占其二”的资源优势奠定“中国天然碱都”的地位。然而,伴随着多年的开发,环境污染的负累让它的光环黯然失色。“绿色转型”成为唯一选择,“碱都”因此浴火重生。
2019年,世界最大的单体40万吨小苏打生产项目在这里正式投产,桐柏一跃转型成为产能超过120万吨的世界最大小苏打生产基地。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我省黄河流域规模以上企业率先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同时,新兴起的产业正在加快布局,健康养老、数字化的经济、新能源汽车、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起的产业方兴未艾。
郑州市金水科教园区,一栋栋漂亮的洋房里“藏着”许多“瞪羚”型企业。其中的信大捷安便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佼佼者,它掌握着我国推出的加密算法——国密,华为、小米、奥迪等企业都成为它的“铁粉”。
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人民的“大水缸”,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人放弃传统作物种植,牺牲不小。谁承想,守着绿水青山,却让他们的小日子过得越发红火。村里发展软籽石榴,绿色无污染、品优销路好;发展乡村旅游,更是人气火爆,满足的笑容天天挂在村民脸上。
告别黄河滩,搬进“小洋楼”,封丘县李庄镇数万名群众“搬”来了幸福新生活;鲁山县群众端起了“生态饭碗”,山区油桐满山,板栗连片,丘陵花椒成行,栀子成排;兰考县东坝头乡,昔日荒凉的景象不见了,黄河大米、黄河鲤鱼成了特色产品,当地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十三五”以来,我省生态修复面积达42.75万亩,直接带动2.8万贫困人口就业,全省已有16个省辖市获评国家森林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每年依托森林旅游收入达160亿元,惠及5万个贫困家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颜值”慢慢的升高的河南,锚定了“十四五”时期新目标: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统筹推进“防”“治”“建”“调”“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河南的开放寄予厚望:“买全球卖全球”“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多作贡献”“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
5月13日凌晨2点21分,一架喷涂着“郑州号”的B747-400F全货机正停在郑州机场停机坪,携带102万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等防疫物资,即将跋山涉水飞往布达佩斯。郑卢“空中丝路”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通对内对外开放的双向物流通道。这是一条链接全球的枢纽之路,也是一个内陆大省的开放之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是河南“枢纽点”变成“机遇点”的关键期——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不仅蕴含着新格局下省份、企业、个人的机遇,更决定着河南能否在区域竞争中进一步争先进位。
“中国要说明,我们就运什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飞!”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时任河南机场集团总经理康省桢总是被这样的越洋电线家境内外货运航空公司航线不停飞。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路向西的中欧班列(郑州)在全国率先恢复常态化开行;一路向东的郑州铁海快线恢复通行,把青岛的港口“搬”到家门口。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购业务单量一路上蹿。
在速度与生命较量的赛道上,河南这座“中转站”从未停歇!南来北往、货畅其流的背后,是“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齐头并进、叠加发力,“满负荷”释放“一带一路”交会区域的地理优势,服务国内外众多的外贸企业和市场。
若用“善弈者”的眼光看,河南助力全球战“疫”,也是逐步提升枢纽经济能级和开放通道优势的重大机遇。诚如卢森堡首相格扎维埃·贝泰尔感叹:疫情防控期间,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已成为卢森堡和欧洲别的地方的“生命线”。
“一带一路”的大棋局上,省委省政府用连天接地的务实思维,改革开放的勇气智慧,下了一步漂亮的先手棋:相继打通“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如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河南提出要“四路协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其核心要旨,正是发挥自身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提升河南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供给层次。并传递出如是信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
今年前两个月,河南进出口总值达1337.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5.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3.2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速首次居全国第一,实现了开门红。
进出口数据的一枝独秀,折射出从通道延伸到市场供给,这是现代流通体系带给河南经济的强大活力,也是双循环时代大势留给河南的重要窗口期。
从外循环看,河南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会区域,是国家明确的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从内循环看,河南地处中部地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等区域相连,有利于对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承接产业转移。
“双循环”既要以我为主,又强调“为我所用”。在这一过程中,河南用足用好区位优势这张“王牌”,“航空港”“自贸试验区”“自创区”“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等国家级开放型平台纷纷落地,将统一市场、综合运输、商贸流通、信用体系、金融支持、应急物流作为一个整体,积极谋划“双循环”新流通枢纽,构筑起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河南在新形势下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和合作,将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全力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三项工作作为主要抓手,旨在构建“产业新体系”、建设“未来新工厂”、打造“中部办公室”。
一家占地不足100平方米的便利店,引起了世界500强企业柒—拾壹总部的关注。2020年12月23日,全球最大连锁便利店集团——7-ELEVEn河南首店在郑州花园路开业,单日营业额超过65万元,刷新全球纪录,展现了河南的内需潜能。
这家便利店,恰是观察新发展格局下河南消费能级提升的一个窗口。随着河南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增速与全国中等水准差距的不断缩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形成较为强大的内生动力。在柒—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内田慎治看来,“河南这样的内陆省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更为关键的是,河南从拼投资、拼优惠政策,到拼服务、拼营商环境,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主动当好“店小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市场主体突破800万户,一流营商环境正成为新标识。
对拥有“人口大省”金字招牌的河南而言,如何用好近1亿非流动人口的资源优势,也是其所肩负的责任与面临的机遇。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超越2万亿元,成为中部地区首个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消费引领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刚刚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河南是全国非流动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之一,也是中部六省唯一非流动人口占全国比重上升的省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内需市场、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更孕育着广阔的创新创造空间。
显然,河南不希望只是新消费的“发生地”,还要成为新消费产品的供给地。绿茶餐厅、言几又书店、盒马鲜生等“河南首店”和城墙根茶馆、解家河南菜通过重构城市“生产—消费”“场景—服务”产业链,不仅将全方面提升消费能级,还将形成以服务业开放带动消费结构优化、引领经济结构升级的生态循环。
再看双循环之于河南的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物畅其流、供销两旺的繁荣,更塑造出全球经济链、产业链合作的新格局。
4月29日,天和核心舱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序幕。从火箭发射到核心舱入轨,以及后续的空间站建设,都有河南科技力量的保驾护航。
神舟飞船、C919大飞机、蛟龙号、高铁等大国重器上有很多“河南元素”;“河南力量”护航“天问一号”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国天眼”的“神通”背后也有多家河南科技公司的贡献……“十三五”时期,我省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以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以培育创新主体为关键,以集聚创新人才为支撑,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根本,科学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快速提升。
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72家,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到102家,高新技术公司数翻了两番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居中部首位,盾构机、新能源客车、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等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自主创新体系在加快构建,中西部创新高地在加速隆起。
5月10日,2021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开幕。就在同一时间,作为中国品牌日发源地,中铁装备为煤矿瓦斯治理巷道量身定做的直径4.33米硬岩掘进机在郑州成功下线,中国中铁智能化高端装备产业园也正式启用。
2014年5月,习在视察中铁装备时,作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7年来,中铁装备一系列创新产品不断问世,不断刷新自己创造的一项项纪录,以“智造”带“制造”,不断攀登世界技术高峰,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最闪亮的创新名片之一。
对创新一以贯之的关注,激发着企业的创新热情,鼓舞着河南创新发展的铿锵脚步。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塑经济版图,科学技术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当前河南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攻坚期和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尤其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既交给了我们沉甸甸的担子,更为我省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郑洛新三片区研发投入占全省的50%;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正加快建设、黄河实验室正积极谋划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设正在推进,生物大分子药物等14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成立;郑州调整北龙湖用地规划,将16.4平方公里的黄金地块用于建设中原科技城……
抢抓国家科学技术创新重大平台布局建设的机遇,争创一批国家级科学基础设施和重大平台,才能努力占据“头部领域”、掌握“头部技术”。
新乡卫华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自我加压深化自主创新,研发的防摇摆技术能将起重机摆幅从80厘米降到5毫米,可以为火箭提供高精度的吊装转运保障。
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的齿轮传动装置打破了轨道交通领域国外产品垄断;洛阳LYC轴承实现了国产高速铁路轴箱轴承从无到有的突破……面对扑面而来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和日趋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唯有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之路,企业才能勇立潮头、基业长青。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关键在于打造集聚创新人才的“强磁场”。
郑州发布3.0版系列人才政策,向全球精英喊话“郑等你来”;洛阳市《河洛英才计划(2020—2025年)》准备引进50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18年以来,河南连续3年举办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达成签约意向的各类人才超10万人。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的到来,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激活了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
“十百千”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创新专项持续实施,完善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扶持政策……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联的内容,传递着构建优良创新生态的迫切和魄力;《河南省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等,旨在培育一批“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省委、省政府公布《关于促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8部分共20条创新政策……体制机制理得顺、效率高,便能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阳光”充足、“温度”宜人、“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空气”充盈,创新之树必定“沛然成长”“根深叶茂”。
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时提出,中部地区“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
河南“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白准确地提出,通过增强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层次地融合、加快建设人才强省、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
郑州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条串联高新区、金水区和郑东新区的沿黄科创带正在成形;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收入囊中,“洛阳制造”正加速向“洛阳智造”“洛阳创造”转变;焦作谋划建设了科技总部新城等十余家科技综合体,“竖起来的科技产业园”助力城市经济“亩均效益”大幅度的提高……经验表明,谁牵住了科学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学技术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聚焦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实施科教资源引聚突破行动,河南定能成为中西部创新高地,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主动。
一段1000多米长的新修公路,一头连着邓州市张村镇五湖村幸福大院,一头连在把亲人送进这里养老的人们心上。
这是当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出的“果实”。“这路修得太及时了,解决了大难题!进出方便了,家属开心了,120来车救护也有保障了。”喜悦之情洋溢在院长陈花圃的脸上。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来自人民的,深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多热切,始终把民生民情作为最深的牵挂。无论是走进中原热土还是遍访神州大地,的行程中有一个话题从不缺席,那就是“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关心移民,确保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聚焦脱贫,走进农家询问生计打算;关注便民,办事大厅点赞“服务忌语”……每一次来河南,都会深入百姓中间,与基层干部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听心声,对民生“小事”作出重要指示。这些看似寻常的零碎“小事”,每一件都源自初心、系着民心,每一桩都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传递出大国领袖治国理政的民生温度。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河南坚定不移所走的高水平发展之“路”,落脚点正是民生福祉——
“十三五”以来,全省城镇和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70万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中等水准,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重大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河南把“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改善”作为“十四五”重要目标,鲜明提出到二○三五年基本建成幸福美好家园,并从增收、就业、教育、社保、健康、养老等六个方面,对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落子布局。
独山脚下凝翠叠绿,在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工人辛勤劳作下,一株株小艾草正上演从“草”到“宝”的变身。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村民王洪丽和她的丈夫都在这里务工,两口子一个月能挣万把块钱。
“我们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言之谆谆,情之切切,谈的是就业,牵挂的是民生。
河南去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居全国首位,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六稳”“六保”政策中,第一个“稳”是稳就业,第一个“保”是保居民就业。河南连续数年把“城镇新增就业”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去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22.5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熊维政有多个身份: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南羚锐集团负责人等,无论哪个身份,都与“农”字密不可分。他始终记得: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殷殷嘱托,要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
这些年,老区人民始终牢记嘱托,做强做大茶油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农民从绿色银行里“点绿生金”。熊维政感慨地说:“上下同心,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事才能办得好办得成。”
过去五年间,河南脱贫攻坚战成效显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三山一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打赢脱贫攻坚战,迈上乡村振兴路。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建议》,探索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广大农村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
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197万套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16.6万户,居全国前列;
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全面提速,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中等水准……
这一长串“民生账单”,晒出了河南人的“幸福指数”,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政治立场。近五年来,河南每年高质量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累计3.5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76%以上。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推向前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青年优先发展促进工程、“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河南定下许多“小目标”,朝着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稳步前行。
最近几年来,洛阳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成立了速调对接中心,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解,把大量民间纠纷化解在基层。
创新社会治理,河南大有可为。“十三五”期间,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平安河南、法治河南建设取得重要成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不停地改进革新提升,“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体系渐趋成熟,“一村(格)一警”经验全国推广,创建“红色社区”,植入心理服务,启动城市“大脑”……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从血与火的战争淬炼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从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到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历史不会忘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省20余万个基层党组织、500多万名党员主动请战,58.9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奋斗在战“疫”一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百万党员下沉基层,攻坚克难,百折不挠,无私奉献,赤诚之心尽显责任担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一次次集中性学习教育中,广大党员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进一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凝心聚力谋发展,扬帆破浪启新程。
“惦记着大家伙儿,关心咱日子过得好不好。”“老百姓想的啥、盼的啥,都在心里装着哩。”“他跟咱老百姓是一家人、一条心。”所到之处,暖了人心,聚了民心。
“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言也简,其情也重,其意也深。
以勇挑粮食安全重任扛稳“中原担当”,以“四大水系”生态保护夯实“中原支撑”,以经济高水平发展挺起“中原脊梁”,以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筑牢“中原防线”,以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守护“中原根脉”,以出彩绚丽篇章丰富“中原探索”……十二年间,考察调研河南时的一句句嘱托,化为中原大地奋勇争先的时代步伐;同百姓群众交流互动的一幅幅场景,连成中原人民追逐梦想的绚丽画卷。
历史的足音久久回响,处处激荡着信仰的力量和奋进的旋律。让我们更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经验智慧,凝聚起万众一心、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沿着习指引的方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推荐新闻
近来,中机实验配备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起草的团体规范《感应加热真空/气氛环境实验装置》,以及中机思美...
2023.04.23您当时的方位:陈述大厅主页全能磨耗试验机研讨陈述: 2023-2028年我国全能磨耗试验机职业出...
2023.04.30全能实验机是一种用于测验资料力学功能的专业设备。关于初度运用它的用户来说,往往会对这样一个巨大而...
2023.05.03原标题:锂电池中铝箔的力学功能怎么测验?铝箔的屈从强度、抗拉强度、开裂伸长率 锂离子电...
2023.05.03全能实验机拉伸实验是一项广泛用于资料、制品等工程范畴的力学功能测验。它能够协助工程师、科学家和制...
2023.05.05锂离子电池是一种被以为有着极高潜力的动力贮存技能,因其较高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可重复充放电等特性...
2023.05.07